免费影视资源影视基地在线播放高清版 ,八戒八戒神马影院在线观_DVD免费观看电视剧

本周為教學第
您目前的位置: 首頁» 管理制度» 教學工作專項規范»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關于加強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實施意見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關于加強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實施意見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關于加強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教育部辦公廳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教高廳函〔2020〕16號)、《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4年)》(京教高〔2021〕8號)等文件精神,深化產教融合,完善人才培養協同機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進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提升學校服務區域發展能力,加快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提升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結合學校工作實際,特制定本辦法。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的重要講話以及對首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緊密對接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高精尖產業發展需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融入新發展格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落實學校第四次黨代會精神,推進五聯行動,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學校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緊密對接,全力打造新時代首善之區工程師搖籃,為服務首都和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一流應用型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二、建設目標

十四五期間,圍繞學校服務首都醫藥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智能裝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城市安全運行與管理等領域,在深化現有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推動每個教學院(部)積極探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重點推動相關學科專業在城市安全運行、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健康、會展旅游服務等領域與首都產業(企業)集群形成產教融合共同體,探索產教融合多元協同育人機制,努力實現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社會服務、學生創業多位一體,形成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特色發展模式。

三、建設原則

(一)堅持育人為本。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夯實一流應用型人才培養基礎為核心,有組織開發教學資源,培養符合首都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打造開放共享的協同育人模式。緊密圍繞行業產業需求,設計現代產業學院課程體系和教學環節,強化產教融合實訓環境、平臺和載體建設,創新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環節和工作機制。

(二)堅持需求導向。打破學科專業固有壁壘,突破傳統教學方式和路徑依賴,強化需求導向。以深化服務行業企業需求作為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目標,以區域產業發展為立足點,構建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打造集”“”“”“于一體,具備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特征的人才培養創新平臺,切實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增強畢業生對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應性。

(三)堅持產教融合。貼近新興產業,契合行業標準,優化資源配置,建設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專業和專業集群。緊緊依托學校材料與化工、智能制造與智能裝備、城市安全運行與管理、電子信息、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與醫藥等專業集群和相對應的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扎根大興、深耕亦莊,重點探索學校與研究機構、行業企業協同共建合作辦學模式。

(四)堅持質量為要。以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貫徹以我為主,質量為要的理念,以校企合作為載體,以實踐育人為路徑,引導行業企業積極參與課程建設和教材編制,構建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管理方式,充分發揮與行業企業的統籌協調,實現共建共管、資源共享,探索學校與行業、學校與企業、學校與園區等多種合作辦學模式,構建理念先進、順暢運行的管理體系,實現現代產業學院可持續、內涵式創新發展。

四、建設任務

學校鼓勵各教學院(部)根據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和建設原則,結合行業產業需求,聯合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龍頭企業,整合相關學科專業的教學科研團隊、教學科研平臺資源,共同商議、共同發起、共同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形成相應建設方案(包括擬定的合作協議)后,向學校提出申請,經過論證符合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目標、建設原則后,提交校長辦公會審議,最后經黨委常委會審定。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任務原則上應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專業建設質量、開發校企合作課程、打造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搭建產學研服務平臺、完善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入手,在鼓勵探索嘗試的同時,都應完成如下基本任務。

(一)完善協同育人機制

面向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高精尖產業發展需求,不斷完善優化現代產業學院共建模式,健全管理體系和治理結構,成立由學校、政府、協會(學會)、企業等各方共同組成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導委員會(或建設領導小組、理事會),建立健全現代產業學院章程及運行管理制度,打造以學校為主體,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多方協同、共同革新的現代產業學院管理體制和產教深度融合機制。整合校、政、企、協等多方創新要素和資源,重點推動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實習實踐基地、共建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聯合開發課程和案例庫、聯合指導畢業設計(論文)、共同評價人才培養質量,強化產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人才鏈的有機銜接,打通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的最后一公里。緊密對接產業鏈,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帶動支撐同一產業鏈若干關聯專業的協同發展。以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為契機,主動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強一流專業和校級主干學科建設,形成學科專業發展的集群效應。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圍繞行業產業鏈未來發展需求,依托學校學科專業特色,主動識別和吸納行業產業最新技術和發展趨勢,著力推進專業改革與創新。深化引企入教,遵循學習產出導向(OBE)理念,面向現代產業學院所服務的行業企業需求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吸納整合行業規范、企業精神、工程倫理和創新文化等要素,將之深度嵌入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內容、教學設計、效果評價等具體培養環節,實現課程內容與行業現狀、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畢業要求與產業需求的融合對接,構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依托現代產業學院探索實施訂單式培養,學生在企業一線實習實訓時間原則上累積不少于6個月。各教學院(部)均應面向學校重點發展或培育的學科專業領域,依托相關專業集群(2個以上本科專業)建設至少1個現代產業學院。每個現代產業學院應依托相關專業集群開設行業企業或區域經濟急需的專業方向,開設至少1個定向培養班。現代產業學院的校外合作單位要能夠在一定范圍內統籌行業產業資源,充分發揮生產平臺和育人平臺的雙重作用,使畢業生在現代產業學院共建行業企業就業的比例不低于20%,相關專業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專業對口率處于學校前列。

(三)開發校企合作課程

著眼產業需求和技術迭代對人才知識、素養和能力的要求,精準對接技術需求,合理對標行業標準和發展動態,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教材編制和課程建設,設計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推動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生產流程、項目開發等產業需求科學對接,融合產業要素,將國際前沿研究、工程問題、工程案例等融入教學過程,建設一批高質量的校企合作課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根據新的課程體系,跨學科、跨院系、跨專業組建新的課程教學團隊。加大課程整合力度,推廣實施案例教學、項目式教學,注重跨學科專業的綜合性項目訓練,著力提升學生分析及解決復雜工程(實務)問題的能力。以行業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為依托,緊密結合產業實際、創新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增加綜合型、設計性實踐教學比重,把企業的真實項目、產品設計等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等的選題來源。原則上現代產業學院每個專業應建設校企合作開發的應用型課程不少于3門或核心主干課程的50%,正式出版校企共編的應用型新形態教材或工程案例集不少于3本,每門專業課程融入行業及相關企業實際問題或案例的章節比例不低于80%。發揮學校專業優勢和企業技術優勢,跟蹤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標準,研制優質教學裝備并推廣應用。

(四)加強實踐基地建設

充分拓展校企資源共建共享,打造集實踐教學、科研開發、生產實習、培訓服務等多位一體的實習實訓平臺。將產業元素有機融入學科專業教學,統籌兼顧課程要素和生產要素,共同構建實踐教育體系和生產性實訓基地,營造真實的生產和技術開發工作環境。以校企共建為主要形式,鞏固和建設一批相對穩定、形式多樣、成效顯著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整合校內教學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資源,在校內構建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實踐創新平臺,主要用于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推動專創融合。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現代產業學院教育教學體系,注重培養學生設計思維、工程思維、批判性思維和數字化思維,提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每個專業應與相關企業建設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不少于2個,為學生頂崗實習創造條件,提高學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鼓勵教師依據專業特點,創新性轉化企業真實項目和產品設計,結合真實生產環境開展浸潤式實景、實操、實地教學,每個專業開設來自企業前沿技術需求的綜合型、設計性實驗項目不低于30%,著力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實務)問題能力。鼓勵教師以行業技術革新項目為依托,將產業實際問題融入課程案例、綜合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等教學環節,畢業設計(論文)選題來自行業企業實際需要的比例不低于50%,實行真題真做,創新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

(五)打造雙師雙能型高素質教師隊伍

依托現代產業學院,探索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學校通過設立企業導師、產業教授等榮譽崗,建立選聘行業企業業務骨干、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到校任教的有效路徑,現代產業學院企業教師應不少于教師總數的30%。鼓勵建設校企教師聯合工作室等具有校企融合特色的基層教學組織,選聘行業企業業務骨干、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與跨學科專業教師團隊等共同組建虛擬教研室,與校內人員聯合開展科研攻關,聯合開展課程和教材建設,聯合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畢業設計(論文)和課程設計,打造高水平教學團隊。繼續推動校內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把行業背景和實踐經歷作為教師考核和評價的重要內容,教師到相關企業掛職實踐鍛煉期間需總結設計出本專業3~5個解決復雜工程(實務)問題的教學案例。

(六)搭建產學研用服務平臺

積極拓展與龍頭行業企業的戰略合作,深入生產一線,瞄準行業產業需求,調研征集實際面臨的生產性和技術性難題,校企系統解決問題。校企聯合共建實驗室、工程中心、研發中心等,共同開展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成果轉化、項目孵化等工作,產出一批前沿領域的創新成果,服務行業企業技術改造、工藝改進、產品升級,提升服務水平。大力推動科教融匯,將特色優勢科研方向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將科研的新思維、新方法、新技術等運用于教學,將研究成果、產業新動態及時引入教學過程,探索學生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組、早進科研團隊的實踐育人模式,現代產業學院有本科生參與的科研項目及科技服務活動應不少總數的30%。促進科技創新與人才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互通互融,發揮產學研合作示范影響,提升服務產業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管理

現代產業學院實施二級管理,學校以項目管理方式向現代產業學院授權,依托教學院(部)須將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納入學院重點工作,落實現代產業學院建設主體責任。現代產業學院實行院長(執行院長)負責制,負責現代產業學院全面工作,設院長或執行院長1名,原則上由現代產業學院依托教學院(部)行政負責人擔任;副院長若干名,其中至少1名由合作方人員擔任。現代產業學院相關事宜原則上需經依托教學院(部)黨政聯席會議決定。現代產業學院可根據合作方的性質和需要,成立相應的組織結構。建設指導委員會(建設領導小組或理事會)的負責人原則上由校領導擔任,或經各方協商聘請校內外知名專家擔任。

(二)政策支持

學校給予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所需的政策,支持開展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活動,建設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體系。教務處、研究生處設立教改項目支持應用型課程開發、教材、特色案例庫等支撐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專項項目。現代產業學院主要依托的教學院(部)要積極探索運行管理、政策支持方面的新模式、新舉措,鼓勵先行先試。

(三)條件保障

學校設置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專項經費,提供相對集中、面積適當的物理空間,保障現代產業學院的正常運行。主動加強與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聯系,積極推動將現代產業學院納入國家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范疇。同時,積極爭取和引入外部主體的資金投入、先進設備和技術、高端科研技術人才等資源,擴大辦學資金來源渠道,重點用于面向應用型的專業建設、課程與教材建設、教學改革、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校企共建大型實習實訓中心等。

(四)考核評價

現代產業學院按年度向學校上交進展情況工作報告,學校依據《考核評估指標體系》對現代產業學院進行年度考核,給出考核評估結果和建議。根據建設進展和成效調整支持力度,對建設成效顯著的現代產業學院給予重點支持。


附件: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考核與評估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