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課程教學大綱模板(2020版)
課程教學大綱(Syllabus)是最重要的課程教學設計文件,是師生教與學的根本遵循。教學大綱要全面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要對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學的方法、教師教的方法、目標達成的評價方法、持續改進的措施等各要素進行系統梳理,明確反映出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學法與教法、進程及安排、評價及改進的關聯。教學大綱也是檢查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學校開設的每門課程均須根據《本科教學管理工作條例》中的要求制定課程教學大綱,并向師生公開。課程教學大綱由課程所在系(教研室)主任或課程負責人按照學校統一要求的格式組織授課教師共同研究起草,按程序審批后執行。
本模板充分吸收了我校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實施認證的做法和認證過程中的經驗,以及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范式改革培訓班的成果,同時兼顧了沒有開展認證工作的課程教學的實際,適用全校包括認證、非認證專業,以及專業、通識、必修、選修課程等。要求課程教學大綱要有思政元素,要發揮課程的育人功效,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
課程編號: |
| 課程名稱: |
|
課程性質: | * | 英文名稱: |
|
學分: |
| 學時: |
|
大綱執筆人: |
| 大綱審核人: |
|
適用專業: |
| ||
先修課程: |
| ||
大綱更新時間: |
| ||
*通識教育或專業教育;必修課或選修課;專業主修課程或非專業主修課程
一、課程簡介
簡介:
課程簡介主要用于向學生介紹課程性質、課程目標(修讀后的收獲)、主要內容、學習方法和課程特色等,建議200字左右。
修課說明:
適用對象:
先修課程:有嚴格先后修關系的課程,學生應先注冊修讀先修課程
共修課程:有嚴格共修關系的課程,學生應同期注冊修讀這些課程
排斥課程:有排斥關系的課程,學生應注冊修讀其中符合培養方案要求的一門課程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就是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取得的成果,同時這個成果對學生畢業要求的達成要有明確的支撐作用,而且這個支撐作用要能通過相應的達成度評價方法進行衡量,進而表明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即學生學習取得的成果,最后根據學習成果的差異進行課程教學持續改進。
制定課程目標的要求:
l 目標的一致性:要與評價方法、教與學的設計、考核方法、課程成績等保持一致性;
l 目標的可測量性:要有出處、科學、合理、可測量、可評價;
l 目標的描述要求:要以Bloom(1956)提出的認知分類為層級,強調能力目標,工科專業突出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文管類專業突出解決復雜管理問題能力的培養,常見的課程目標行為動詞見下表;
l 專業教育課程目標:根據本課程所支撐的專業畢業要求指標點,分解、細化制定具體的課程目標;
l 通識(基礎)教育課程目標:根據本課程群所支撐的專業大類學生畢業要求,制定課程群的一般目標,進而分解、細化制定具體的課程目標;
l 課程思政目標: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思辨意識、職業道德、家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人文精神、仁愛之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要有學風、學習要求、課堂紀律等育人要求。
常見的課程目標行為動詞
目標層次 | 行為動詞 |
知識(Knowledge) | 列舉、說明、標明、選擇、背誦、配合、界定、定義、描述、提出、指出、找到、識別、依序排出、回憶 |
理解 (Comprehension) | 區(辨)別、轉換、解釋、歸納、舉例、摘要、分類、標出、表達、展現、復述、推斷、翻譯、重寫、預估、引申 |
應用 (Application) | 計算、演算、示范、操作、發展、預估、運用、套用、使用、連結、修飾、改編、轉譯、解決、建造 |
分析 (Analysis) | 細化、圖示、細述理由、分辨、辨識、表區分、評估、比較、對照、批判、推演、檢測、實驗、概算、差別、再認 |
綜合 (Synthesis) | 安排、搜集、聯合、組成、溝通、計劃、企劃、總結、重建、重組、設計、編撰、創造、擬定、組織、處理、修改 |
評鑒 (Evaluation) | 評估、評價、鑒別、對比、標準化、判斷、檢討、闡釋、證明、驗證、選擇、支持、預測、推測、結論、關聯、排序 |
資料來源:Gronlund (1995);張霄亭(2004)
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的對應關系:
畢業要求指標點實現矩陣
專業畢業要求 | 專業畢業要求指標點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對指標點支撐的權重系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課程的一個目標最好只對應1到2個畢業要求指標點
通識(基礎)課程目標實現矩陣
通識(基礎)課程群一般目標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對課程群一般目標支撐的權重系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課程的一個目標最好只對應1到2個通識(基礎)課程群一般目標
本門課程所屬的通識(基礎)課程群說明:
三、課程目標達成途徑(或教學設計)
課程目標 | 目標達成途徑 | 達成度評價方法 | |
學生的學法 | 教師的教法 | ||
|
|
|
|
…… | …… | …… | …… |
|
|
|
|
針對每一項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專業特點、課程內容要求、學生學習基礎、目標達成評價方法,采用實現矩陣,設計最合適的學生學法和教師教法,明確實現課程目標的途徑與教學環節。達成途徑可以包括課堂講授、案例研討、小組討論、實驗、作業、指定閱讀、現場參觀、專家演講、專題報告、網絡學習、學科競賽、答辯、考試等,達成途徑要有針對性、可實施性、能有效幫助學生取得學習成果,實現課程目標,可分為學生學法和教師教法進行設計。教法和學法可以包括研究性學習(案例、項目、啟發、小組…….)、翻轉課堂、混合教學,CDIO等。
在設計達成途徑的同時,要根據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法和學法等設計達成度評價方法和課程考核方式,評價方法要定量或定性的表征學生學習成果的獲得程度,即課程目標的達成度,進而持續改進課程教學。評價方法可以包括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小組討論記錄、口頭或書面報告、實驗記錄、學生互評與自評、學生學習檔案、評價量表等。
達成途徑設計要有課程思政目標的達成途徑設計,包括思辨能力培養、嚴謹求實學風熏陶、課堂管理、學習要求、師生交流、學風建設等內容,要體現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
四、課程教學內容、教與學的要求
序號 | 教學內容 | 教與學的要求 | 學時 | 支撐的課程目標 |
| 分章節詳細闡明主要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體現和說明授課進度編排的邏輯關系,使學生對課程有一個全面、概略性的了解 | 闡明主要教學重點和難點,知識和能力目標達成的教學方法,授課進度,測驗考試作業安排,基本教學要求 |
|
|
規定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分章節詳細闡明主要教學內容、重點和難點,各章節的知識和能力目標、達成的教學方法及建議的學時分布,教學內容中要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教與學的要求中要明確課程思政目標的要求。
五、課程考核及成績評定
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要以評價課程目標達成情況為目標,將課程目標、教學過程、考核方式、達成度評價相關聯,可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加強過程性考核,建立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考核成績組成:
考核評價標準:
對每一個考核方式依據課程目標制定詳細的評價標準
序號 | 教學目標 | 考核方式 | 權重系數 | 考核方式詳細說明(每種考核方式對應的評分標準) |
|
|
|
| 課堂表現:學生在課堂上的口頭參與(課堂討論、回答或提出問題及其他形式的口頭交際情況)、學習態度、與教師和同學交往的情況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其評價對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學生出勤、參與課堂學習過程如回答問題、課堂討論等。 |
|
| 隨堂測驗:在上課時間內任課教師對學生進行的非正式的測驗。及時檢查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情況,促進學生的課前預習與課堂聽課。 | ||
|
| 課后作業:任課教師完成一定教學內容之后安排的常規作業。幫助學生鞏固學習內容。 | ||
|
| 在線學習:學生在任課教師指導下,通過網上平臺提供的各種在線資源在課前或者課后進行學習。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 ||
|
| 課程報告:課程報告(設計/論文)包括但不限于課程設計(論文)、課程報告、實驗報告(不包括單獨設課的實驗)、課程小論文、研究項目報告等。對課程學習進行拓展,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解決較復雜問題及寫作能力。 | ||
|
| 正式考試:包括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補考以及不定期考試等。凡是單次比重超過10%的測試,均視作正式考試。對學生前一階段學習情況進行較為全面的檢查。 | ||
|
| 口頭報告: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準備ppt,在課上進行報告并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準備ppt文檔能力等。 |
六、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
達成度評價依據和方法:
這部分要突出成果導向,要說明以何種方式證明學生達到了課程目標,獲得了相應的知識和能力,達成度評價可采用課程考核成績分析法,也可采用問卷調查法、評價量表法等,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一般常采用單元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作業、課堂討論、主題報告、實驗、答辯、評價量表、問卷調查等方式,各種方式的權重系數按前面確定的權重。
達成度評價要有課程思政目標達成情況分析。
課程總結:
課程總結要基于達成度評價進行,要依據考試成績、教師自評、學生評價,以及課程教學情況、考試情況等進行達成度評價,對達成度低的課程目標的教學設計和實施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要基于評價持續改進課程教學。要總結課程思政目標的達成情況并有持續改進措施。大綱要明確給出課程總結要求。
七、教材及參考資料
各門課程要盡可能選用國家級或省部級規劃教材或優秀獲獎教材,原則上選用近三年出版的最新版教材。選用教材要考慮體系、內容有較強的科學性、先進性和思想性,對學生具有啟發性、適用性以及經典保留價值。特別要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
任課教師應明確指定與教材匹配的中、外文必讀書目、輔助教學用書和參考資料,配備有利于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練習題和思考題,以便學生課外學習。
選用教材(包括實驗課指導書)應嚴格依照有關程序進行,各門課程選用的教材須由課程負責人和課程所在系(教研室)主任共同研究提出,經教學院(系、部)主管領導組織審查并批準,報教務處備案。若使用本校教師自編教材或講義的,須經教學院(系、部)主管領導審批并報教務處核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