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中旬,北京市教委著手啟動市屬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建設工作,7月上旬發布《關于深化高校專業課程改革提高大學生人工智能素養能力的意見》(京教高〔2024〕2號),全面部署建設市級統籌的全覆蓋、分層次、高質量、有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識類公共基礎課,課程包括“基礎理論”“綜合素養”“前沿拓展”“實踐實訓”四個專題模塊。我校作為“市屬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建設執行辦公室”成員,牽頭承擔課程“前沿拓展”模塊典型案例的征集遴選工作任務。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典型案例遴選征集和課程建設工作,黨委書記劉穎同志多次聽取課程建設進展等工作匯報,要求相關部門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黨委副書記、校長羅學科教授,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家慶教授直接領導典型案例的遴選征集和本校課程建設工作。
精心組織,京校共建人工智能應用案例
在市教委的指導下,學校牽頭組織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等領域專家多次召開研討會、論證會,全力推進“前沿拓展”模塊典型案例建設工作。8月2日,組織召開典型案例選題論證會,結合《北京市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計劃(2024-2025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等確定了24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面向領域,并討論通過了我校牽頭制定的“人工智能+X”典型案例建設標準。8月13日,組織召開首批典型案例立項評審會,對各在京高校提供的首批人工智能與學科交叉融合典型案例進行了充分論證,并逐一反饋意見。經過兩批立項論證,共面向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在京高校征集遴選立項案例50余個,圓滿完成了市教委交辦的課程建設任務。

“前沿拓展”模塊典型案例選題論證會

“前沿拓展”模塊首批典型案例立項評審會
為了先行先試、為兄弟高校案例建設積累經驗,學校在7月5日通過“人工智能專題教育教學改革立項”的方式面向全校征集“人工智能+X典型應用案例”。案例建設過程中,學校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傳統和優勢特色,鼓勵各建設團隊基于所屬行業產業前沿技術發展、行業產業主流新品開發,積極與西門子、百度、小米、中日友好醫院及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企事業單位和高校院所共同策劃、共同建設,依托學校能源化工、智能制造、城市安全運行、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優勢學科專業領域。在多次組織召開不同規模、不同范圍校內工作推進會的同時,聘請校外專家參與校內應用案例評審,嚴把質量關。目前已經完成13個典型應用案例的建設工作,其中5個案例入選北京市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平臺課程資源。黨委副書記、校長羅學科教授和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家慶教授率先垂范,結合學校學科優勢特色和行業背景淵源,分別牽頭《智能制造》和《AI賦能石油石化行業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建設。


主動應對,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新浪潮
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業發展等角度來看,緊緊抓住人工智能的歷史機遇,將人工智能融入人才培養各要素、全過程,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滿足國家需求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學校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積極推動人才培養數智化轉型。2020年7月,通過整合校內專業學科、融合校外人才資源、聯合行業領先機構,組建成立了全新的、具有北石化特色的人工智能研究院。2022年,學校第四次黨代會提出實施“人工智能+”和“+安全應急”雙翼驅動策略,結合北京市高精尖產業及部分新興產業發展,推進新興交叉學科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匹配度。
2023年,學校開展新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論證建設工作。《關于制訂2023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及實施意見》(北石化院發〔2023〕6號)明確要求,要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落實“人工智能+”“+安全應急”雙翼驅動策略,發揮學校行業特色和學科優勢,將綠色低碳教育融入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推進專業內涵特色差異化發展。為此,在通識教育選修模塊中專門設置了“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模塊”,主要包括計算機、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虛擬現實、機器人等課程,支撐專業形成“人工智能+”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特色。各學科專業與科研機構、產業企業聯合打造合作育人平臺,創設各類人工智能實踐應用場景,新增《智能機器人前沿概覽》《人工智能前沿》《AI與機器人創新實訓》《人工神經網絡技術及應用》《大數據技術基礎與應用》等相關通識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數十門。
2022年9月,學校致遠新工科實驗班開始招生,以化工與制藥類、材料類、機械類、計算機類國家一流本科專業+人工智能為專業方向,夯實數理英語基礎,將傳統專業知識和人工智能技術交叉融合,突出新工科的專業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探索和實踐適應首都產業發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2023年9月,依托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人工智能本科專業開始招生;2024年9月,依托機械工程學院的智能制造本科專業開始招生。
系統謀劃,全面開啟AI通識教育新篇章
為確保秋季學期開始面向大一年級順利開設人工智能通識必修課,實現校內“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模塊”通識教育的轉型提升,學校本科教學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在暑假期間多次召開由相關職能部門、各教學院(部)教師代表以及行業領域專家參與的課程建設專題工作部署會、研討會,對課程方案反復論證。在精心策劃和深入討論基礎上,形成了《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人工智能通識課設置實施方案》。方案明確結合不同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由人工智能研究院牽頭,面向理工類專業開設《人工智能導論A》通識必修課(32學時),面向管文類專業開設《人工智能導論B》通識必修課(24學時)。實施方案還就教學班編排、師資配備、課表制定、教學方式、考核評價、實踐環節等關鍵問題進行了詳細陳述,以確保課程內容兼具廣度與深度。在此基礎上,學校成立了校內人工智能通識課虛擬教研室,統籌人工智能研究院、新材料與化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等教學院(部)30多位教師組成學科交叉教學團隊,負責課程大綱編制、課程教學任務分配、課程教學和考核等課程建設任務。2024年秋季學期起,學校將面向2100余名本科新生開設教學班21個,每個教學班均由人工智能領域專業教師和學生所在專業領域教師共同組成的教學團隊承擔教學任務。

學校本科教學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專題研究部屬課程建設工作
為幫助任課教師把準吃透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學校舉辦《人工智能導論》任課教師專題培訓會,人工智能研究院還多次牽頭開展集體備課,要求任課教師采用“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運用案例分析、項目式教學等多種手段,帶領學生探索人工智能多維度賦能學科專業發展的思維、方法和實現路徑。學校要求與人工智能領域頭部企業深化合作,課程教學過程要結合學科和學生特點,開展多層次的實踐和體驗,幫助學生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基本概念,掌握運用智能思維看待問題的理念,形成對人工智能技術全面而準確的認知。

《人工智能導論》任課教師培訓會
此外,為提高研究生人工智能素養和綜合競爭力,學校還在研究生培養方案中增設了人工智能公共基礎通識選修課。自2024級起面向全體研究生開設,共計24學時1學分,包含三個教學模塊,可讓不同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都能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主要應用領域、前沿技術工具。
蹄疾步穩,邁上人工智能培養新征程
9月14日是2024級新生報到開學后的上課首日,學?!度斯ぶ悄軐д摗吠ㄗR必修課正式開課。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家慶教授及教務處領導深入首日課堂,認真觀摩課堂教學,并與師生互動。陳校長充分肯定了課程的教學方式并鼓勵任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了解同學們對人工智能的認識和學習體會,鼓勵同學們通過學習不斷提升人工智能素養。

展望未來,學校將以此次人工智能通識課建設為新起點,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主動,促進人工智能和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推動學科專業轉型提升。學校將繼續大力支持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變革創新,構建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積極推動每個本科專業至少開設1門人工智能與專業發展相結合的選修課程,使人工智能融入專業、賦能專業發展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與此同時,積極籌措資金,借助AI技術賦能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形成具有創造性、示范性及應用價值的教學成果,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和智能時代終身學習能力,培養面向智能時代,具備人工智能素養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圖文: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