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全國首家以“氫能”為特色,兼顧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核能等多種新能源的新興王牌專業。本專業深度對接京津冀地區新能源產業和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發展規劃,培養覆蓋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的高水平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

本專業融合并繼承了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和油氣儲運工程兩個專業40多年的人才培養基礎,擁有一支高水平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4人,其中教授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2人。教學團隊近年來出版教材6部,獲教學成果獎和優秀教學獎8項,并獲“全國石油和化工教育優秀教學團隊”稱號。務實的科研是教學水平提升的基礎,該教學團隊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瑞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聯合重點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和企業委托項目3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在氫能“制-儲-運-用-安全”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地熱能利用技術、海洋能利用技術、分布式供能技術等領域積累了豐碩成果。作為全國首個以氫能為主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秉承“崇尚實踐、知行并重”的育人理念,依托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多個校企共建創新實踐基地,積極開展大學生學科競賽、創新創業、實培計劃等創新實踐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技能、工程設計能力和科技創新意識,形成了實踐育人的人才培養特色。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學校2021年獲批了能源動力專業學位碩士點(清潔能源技術,085807),依托中關村能源工程智能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深水油氣管線關鍵技術與裝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氫能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形成了新能源應用技術與裝備、能源高效利用與節能減排技術及裝備等研究方向,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向縱深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方向和支撐平臺
本專業立足北京、面向全國,為滿足氫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核能等新能源行業發展需求,培養具備扎實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知識,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文化修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意識和較強工程實踐能力,具備終身學習、團隊合作與溝通等可持續發展素質,能在新能源開發利用、氫燃料電池汽車、智慧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從事研發、設計、生產、管理、營銷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1. 培養模式:緊扣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內涵特征,踐行“回歸工程實踐”和“大工程觀”教育理念,構建了“厚基礎、寬領域、強實踐”的全方位培養模式。
2. 課程體系:瞄準知識能力素質全方位需求,構筑了“制氫-儲氫-輸氫-加氫-用氫”全過程一體化的氫能特色課程體系。
3. 實踐應用:深化實踐能力教學機制改革創新,構建“多層次實驗”、“多場景實習”、“多方面設計”、“多領域實訓”四年不斷線的立體實踐教學體系。
4. 國際視野:增強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視野培養,建立外語的基礎培養和激勵機制。
5. 綜合提升:培育德才兼備,具有創新、應用、國際化等多元知識結構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綜合提升氫能人才就業和職業發展競爭力。
1. 就業方向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有良好的辦學條件,行業有前景,國家有需求,且契合地方發展,這些使得本專業畢業生有很好的就業前景,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在全校畢業生就業率排名中穩居全校前三名。
2. 典型性就業單位
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派瑞華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環宇京輝京城氣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富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石化燕山石化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科泰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太陽能研究所、北京兆陽光熱技術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金風科技、中冶京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
3. 升學深造情況
國內讀研: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工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江蘇大學、福州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或研究所。
國外工作與留學:專業積極加強與英國城市大學、英國斯特萊斯克萊德大學、挪威科技大學、日本九州大學、美國伯克利大學、等國際高校開展合作交流,推動聯合培養、雙學位、短期訪學、交換生、攻讀學位等人才培養方面的實質性合作,為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創造有利條件。
通過能源裝備工程基礎和新能源開發技術類課程體現共性培養,氫能系列主干課和其他新能源類限選課體現特色培養,形成氫能為主、兼顧多種新能源的課程體系。

1. 實踐教學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中心擁有教學、教學科研兩用實驗室共計12間,實驗室面積近1000平方米,擁有太陽能發電-電解水制氫-氫燃料電池集成實驗裝置、風力發電實驗系統、氫氧燃料電池實訓系統、天然氣摻氫輸配管網系統、過程單元設備綜合實驗裝置、太陽能干燥實驗裝置、微型動靜態疲勞試驗機、激光雕刻機、120kW聚光太陽能模擬器、高溫高壓動態腐蝕實驗平臺、微區掃描電化學探針測試系統等代表性實驗裝置。在北京房山中關村氫能產業科技園建有摻氫輸送綜合實驗裝置,在河北廊坊建有結合太陽能跨季節蓄熱的土壤源熱泵供暖工程示范平臺。為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堅實的硬件保障。
2. 實踐基地
校外實踐教學依托學校分別與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和中關村氫能產業科技園共建的校企產學研合作基地,以及學校與燕山石化共建的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并與中國氫能聯盟、中國新能源聯盟相關企業共建實踐基地,為專業提高工程教育質量、提升學生創新創業及學科競賽的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3. 雙創教育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歷年來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北京市大學生節能節水低碳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全國大學生過程裝備實踐與創新大賽等國際和省部級賽事中有出色表現。學生獲得各類獎項248人次,其中校級以上獎項68人次。專業教師指導學生URT項目25項,大創項目17項,參與學生103人次,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5項。

4. 實驗中心
擁有國家級虛擬仿真實踐教學中心、校企聯合摻氫輸送綜合實驗中心、氫能研究中心。
5. 國際交流
選派思想素質好、學習能力強、專業能力強的同學到國外進行短期交流訪問。

黃煥偉 北京天海工業有限公司外派至子公司上海天海 技術質量處處長
陳曉青 北京化工大學博士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講師
王杰 造夢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總經理
譚隆 中國石化上海高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公司團委委員,煉油二部黨群工作科科長,團總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