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項目成果“集裝箱式新型冠狀病毒污染醫療污水應急處理技術與設備”樣機運抵我校
2020年3月30日上午,北京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項目“集裝箱式新型冠狀病毒污染醫療污水應急處理技術與設備”的重要實物展示成果 -- 處理量30噸/天的設備樣機從山東煙臺運抵我校清源校區。校黨委書記劉穎、校長蔣毅堅、紀委書記雷京、副校長焦向東、黨委常委何曉紅、校長助理丁福臣等校領導蒞臨安放現場參觀指導,在聽取項目負責人桑義敏副教授總體介紹并詢問相關問題后,要求在將設備樣機盡快應用于校內綜合污水處理展現處理效果的同時,積極推廣應用于北京新冠肺炎醫療污水處理,尤其強化對大興區的疫情防控服務。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財政局2020年2月14日發文向高校征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項目,經過評審后首批資助了11個項目,我校環境工程系桑義敏副教授申報的“集裝箱式新型冠狀病毒污染醫療污水應急處理技術與設備”在304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作為北京高校“雙一流”戰略中唯一入選的環境類重點建設一流專業,我校環境工程專業自2001年開始創辦以來,一直秉承“兼顧常規環境工程專業共性培養,突出環保設備特色”的辦學理念,在完成環境工程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環保設備原理與設計》北京市精品課、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等人才培養任務的同時,積極建設應用型學科、開展應用型科研,成功培育了生活污水處理與回用一體化設備、含油污水緊湊型氣浮分離設備、內循環微電解污水處理設備等高新技術產品。此次申報環保設備特色類項目獲得資助,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多年來辦學定位和教師努力積累的肯定和鼓勵。

項目負責人桑義敏博士基于團隊在臭氧/紫外/氯消毒技術與設備方面的技術積累,確定了“污水處理前預消毒+污水處理后消毒”的新冠病毒滅活方案。結合主持完成“北京市東升供銷實業總公司綜合服務樓中水處理工程”等多項污水處理工程的技術積累,針對新冠病毒污染醫療污水水質特征,基于擁有的預處理專利技術、生物處理核心填料專利技術、深度處理專利技術、撬裝式污水處理裝備專利技術,迅速形成了“預消毒+AO+基于特制填料的改良MBBR+深度處理+消毒”的主體工藝方案。該工藝不僅能夠有效滅活新冠病毒,而且能夠大幅降解COD、BOD等有機污染物,能夠通過專門設計的雙回流單元實現氨氮等含氮有機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同時實現剩余污泥的減量化。在滿足《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466-2005)、《醫院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 2029-2013)、《傳染病醫院建筑設計規范》(GB 50849-2014)、《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染病應急醫療設施設計標準》(T/CECS 661-2020)、《新型冠狀病毒污染的醫療污水應急處理技術方案》(環辦水體函【2020】52號,生態環境部2020年02月01日發布)等標準規范要求的同時,還能節約占地面積、減少投資成本。
項目團隊和參與單位杰瑞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經過認真研討后達成共識,決定將冠狀病毒污染醫療污水應急處理設備采取模塊化撬裝布局,可露天或埋地安裝,智能化控制,運行維護簡單。用戶可根據需要選擇強化消毒模塊和醫療污水處理模塊中的任意一個或兩個,這樣既能滿足疫情防控期間的迫切需求,也兼顧了市場拓展的長遠需求。鑒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應急屬性,項目團隊依托參與單位杰瑞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設備加工能力,迅速將研發成果形成實物產品并開展實際應用。除了最近應用于山東省煙臺市某區第三、第四醫院(新型肺炎防控定點隔離醫院)新型冠狀病毒醫療污水應急處理的2套50噸/天設備,以及應用于山東省煙臺市某區第一醫院(綜合醫院,非定點)綜合醫療污水處理1套100噸/天設備之外,還加工了處理量30噸/天的最新一代設備樣機運抵我校清源校區。30噸/天的最新一代設備樣機既可作為北京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項目成果的直接展示,又可作為在北京以及全國其他地區進一步推廣應用的實物載體。

項目團隊4月上旬將在學校清源校區開始進行設備樣機的初步運行測試,前期以校園生活污水的中水回用為目標,實現水資源節約利用,在此基礎上優化并加強在京津冀地區的應用推廣力度。此外,項目團隊將積極申報國家科學技術部的疫情防控先進技術成果和創新產品,同時還將項目相關技術與設備作為鮮活的教學案例,用于環境工程等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為學校打造新時代“首善之區工程師搖籃”增磚添瓦。

據悉,為了將北京市委市政府、北京市教委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相關工作部署的精神落到實處,學校黨政領導班子高度重視,2月16日便發布了《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關與預研專項設立辦法》,同步啟動了北京市、學校兩級科研攻關與預研專項的申報評選工作。在桑義敏副教授申報的項目入選后,黨委書記劉穎、校長蔣毅堅第一時間指示要求“加緊攻關研發,盡快做出應用成果,助力抗疫勝利”,并為開展項目研究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支持;相關職能部門積極配合,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學校上下抗擊疫情并戰勝疫情的堅定信念。
(科學技術處、機械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