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校級科研攻關與預研項目進展月報
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學校前期設立的7個校級科研攻關與預研項目持續推進,各項目組克服疫情困難,四月份取得了相應進展。
機械工程學院桑義敏副教授負責的“集裝箱式新型冠狀病毒污染醫療污水應急處理技術與設備”項目,完成了30m3/d設備樣機的加工,現已運輸到學校院內,與后勤管理處、基建處等領導進行了校內現場考查,初步制訂了將項目成果應用于200噸/天校內綜合污水處理及回用的方案,成果將推動校內污水處理啟動和應用。4月還參加了5次國際、國內疫情防控與病毒滅活、醫療污水處理方面的學術交流活動,加入了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醫院水系統專委會,完成了科技抗疫先進技術成果的在線申報。目前項目已完成總進度的70%。
化學工程學院何運良副研究員負責的“抗病毒藥物的共晶研究”項目,對瑞德西韋和法匹拉韋展開了量子化學模擬研究,通過得到的分子靜電勢,推測出了潛在的共晶劑,經過對潛在共晶劑的虛擬篩選,發現了幾種有希望的共晶劑,并聯系到了原料藥供應商。項目組下一步將繼續篩選潛在的共晶劑,準備采購試劑。目前項目已完成總進度的20%。
機械工程學院王殿君教授負責的“新冠肺炎重癥患者轉運自主導航機器人系統研發”項目,本月建立了重癥患者轉運自主導航機器人本體結構的三維模型,并對重要的零部件進行了選型計算。在完成機械結構設計基礎上,選取靈活性、性價比高的二維碼導航作為主要定位方式。在分析當下轉運機器人的各個控制系統方案優缺點的基礎上,確定了工控機+運動控制卡的主體控制方案。目前項目已完成總進度的40%。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飛教授負責的“新型防微生物、可重復使用口罩”項目,成功將氧化石墨烯附著在一次性口罩的內熔噴層,形成一層均勻、穩固的吸附層,經口罩吸附能力測試發現,氧化石墨烯能夠提高口罩40%左右的吸附能力,為后面充當ZnO微米管與口罩粘連/吸附材料打下了基礎。項目組下一步將根據合作單位的工作形勢,爭取能夠盡早進入相關實驗室,制備出滿足實驗要求的ZnO微米管,利用氧化石墨烯的粘附能力,進行ZnO微米管與口罩的粘合、改性實驗。目前項目已完成總進度的40%。
安全工程學院高建村教授負責的“《首都北京應對不同類型巨災情形重要危險化學品應急物資保障戰略》重大課題立項研究”項目,完成了對國內外學術界對大城市巨災概念的文獻資料收集和調研,初步完成不同巨災的危險化學品需求分析報告的撰寫。項目組赴北京市應急管理局調查評估與統計處和防災減災處進行了項目對接和調研座談活動;收集了國家應急管理部《全國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作為項目進一步展開的指導性參考文件;與北京康派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進行了聯系與交流,初步達成臭氧消毒先進設備技術合作與產品開發意向。申報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一種非金屬電極產臭氧的方法與設備》。目前項目已完成總進度的25%。
經濟管理學院劉衛國副教授負責的“北京市大興區分層防疫工作體系運行及優化研究”項目,每天完成涉及北京特別是大興區的疫情防控輿情采集、篩選、分析工作,并分別按日、月、周向大興區衛健委、大興區疾控中心、大興區醫院報送《輿情日報》《輿情周報》《輿情月報》。與大興區衛健委、大興區疾控中心、大興區醫院4次召開小規模研討會,就疫情防控中暴露的短板、疫情管理工作的分層及其應對措施、防疫診療與銜接工作進行討論,目前已經完成針對三級醫院一線醫務人員、120人員、醫務管理人員和社區醫務中心人員的4種問卷的設計與修改工作,準備在下一階段開展問卷調查和后續分析工作。完成了搜集和整理國家衛健委和北京市衛健委相關新冠肺炎防治工作的相關文件的工作。目前項目已完成總進度的60%。
經濟管理學院趙玉明副教授負責的“新型傳染病疫情中企業復工風險管控研究”項目,收集了大量在疫情中復工企業案例,進行了危險點辨識。建立了復工復產風險防控流程,為進一步入得出結論奠定了基礎。項目組與市屬有關企業建立了密切聯系,進行了應用驗證,為進一步應用創造了條件。目前項目已完成總進度的80%。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目前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但國際上仍處于蔓延態勢,科技界也在抗疫的另一條戰線上各盡所能、全力以赴地發揮攻堅作用。我校積極響應國家應對疫情需求,積極發揮智力資源優勢和專業技術優勢,及時組織開展項目攻關。希望各項目組再接再厲,繼續抓緊開展實質性研究工作,化危為機,爭取早日取得預期成果。
(科學技術處、學科建設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