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空間
我校成功中標大興區1200多萬元大氣污染防治項目,校地合作提質提速再上新臺階
2021年9月,由我校機械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王亞飛副教授領銜的課題組中標“大興區大氣復合污染在線監測與源解析及協同溯源服務”項目,總中標成交金額1282萬元。該項目主要開展以大氣復合污染PM2.5和O3的在線源解析與溯源工作,為大興區大氣污染排放源的管控提供依據,并為大氣污染過程“削峰”提供科技支撐,科技助力大興藍。該項目的順利中標,是繼我校與大興區生態環境局“十三五”期間圍繞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開展全方位合作以來,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又一個里程碑式進展,標志著校地合作再上新臺階。
學校歷來高度重視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除積極參加京南大學聯盟與大興區的相關交流活動外,自“十三五”以來,校黨委還選派了多名優秀年輕教師到大興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為教師走出校門、了解首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機會,以機械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王亞飛博士等為代表的一批年輕教師也在此過程中得到全面培養鍛煉,為深化校地合作發揮了很好的牽線搭橋和交流溝通作用。
在學校一系列鼓勵校地合作政策舉措的帶動下,機械工程學院2017年12月與大興區生態環境局簽訂政產學研協議,建立了合作的長效機制,積極開展了多方面的嘗試:在專業建設方面,邀請局領導和專家參與環境工程北京市重點建設一流專業的發展研討,為拓展專業辦學視野提供外部智力和資源支撐;在學生培養方面,不僅邀請局領導和專家為本科生舉辦北京市環境保護與管理等方面的講座,而且安排了5批約100多名本科生到局機關相應科室開展畢業實習,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學業和職業規劃。鑒于科研合作能夠為教師開展校地校企合作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和旺盛的生機活力,環境工程系相關教師以大興區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切入點,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技術服務合作。
為了更好摸清大興區的污染源底數,輔助大興區打好污染攻堅戰,2018年1月由環境工程系梁存珍副教授牽頭,聯合朱玲教授、韓嚴和教授、桑義敏副教授、王楠楠博士等人,積極承接了大興區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科技支撐工作。該工作覆蓋了大興區所有22個鄉鎮街道、統計分析了固定源、集中源、農業源等全區的污染源排放單位。在長達3年的實施過程中雖小有波折,但仍于2020年底圓滿完成了對大興區科技支撐工作任務,助力大興區污染源普查工作在北京市名列前茅。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為保證大興區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質量,2018年5月由環境工程系韓嚴和教授牽頭,會同桑義敏副教授、王建宏高級實驗師,承接了大興區生態環境局環境影響評價報表的技術審查工作。經過團隊認真負責的技術審查,大興區迄今所有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無差件!在大興區安定鎮循環經濟產業園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審批中,在保質保量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路徑,為其順利獲批建設做出了貢獻。目前,該技術服務工作已持續開展3年,在大興區“三區一門戶”功能建設過程中,爭取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爭優創先,助力生態環境局環境影響評價件實現“優”的零突破。為了解決大興區基層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缺“腿”的問題,2020年8月由王亞飛副教授牽頭,會同相關教師承接了大興區重點鎮街空氣污染科技支撐服務工作,圍繞22個鎮街68個監測點位周邊3公里范圍,梳理了大氣排放清單和實勘工作,并就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指導鎮街,實現了2021年1-6月,各鎮街粗顆粒在北京市后30排名指標同比下降72%以上,有效改善了各鎮街的空氣質量。
展望未來,隨著北京地區環境質量的持續好轉,大氣復合污染防治等工作也將進入深水區,大興區生態環境局將與學校簽署共建“生態環境質量評估與污染防治聯合實驗室”,共同開展大興區生態環境質量的精細化防治工作。據悉,“十四五”開局以來,我校各院(部)在“扎根大興 深耕亦莊”方面繼續邁出穩健步伐。5月23日,安全工程學院和大興區應急管理局舉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共建“安全與應急產學研合作基地”,目前正在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市運行局洽談“十四五”合作方案;8月12日,人文社科學院承擔的《北京市大興區“十四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通過區政府審議,“十四五”期間還可在大興區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峰碳中和、能源發展規劃等方面發揮智庫咨詢作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宇波教授領銜的跨學科專業研究團隊“氫能研究中心”在大興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協助下,已與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運營團隊多輪次交流,將深度參與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建設發展工作,助力大興區早日形成氫能產業發展生態。

(科學技術處,機械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