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影视资源影视基地在线播放高清版 ,八戒八戒神马影院在线观_DVD免费观看电视剧

從“吃人”指控到“立人”重構:漫談魯迅批儒——清源書院人文素養大講堂舉辦第五十六講

近日,清源書院人文素養大講堂在我校清源校區致遠講堂成功舉辦今年系列講座的第六講(總第五十六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高遠東教授應邀為我校師生作了題為《從“吃人”指控到“立人”重構——漫談魯迅批儒》的專題講座。講座由我校人文社科學院講師杜冰心博士主持,我校150余名師生在致遠講堂聆聽了本次講座。

圖片1.jpg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與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其鮮明的批儒立場在二十世紀初的思想啟蒙浪潮中具有標志性意義。在“打倒孔家店”的時代氛圍中,他對封建禮教的批判,鑄就了一位不妥協的儒家批判者的公共形象。這一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于將他的思想簡化為一種決絕的“反傳統”觀念。

高遠東在講座中,為我們揭示了“魯迅批儒”背后更為復雜的圖景。他引導師生穿透“反傳統主義者”的標簽,深入魯迅的思想內部,審視其與儒家人物之間那種既批判又繼承、既否定又肯定的復雜關系。

圖片2.jpg

高遠東指出,魯迅在不同文體和不同時期對儒家代表人物的評價存在顯著差異。在其雜文中,魯迅的筆鋒犀利直接,激烈批判儒家禮教在現實中的壓迫性;而在《狂人日記》等小說中,則通過“狂人”之口控訴禮教“吃人”,在《出關》《采薇》等歷史小說中,又對老子、伯夷、叔齊等人物進行文學重塑,其態度更顯反諷與復雜。

這種差異亦體現于魯迅思想脈絡的演變:五四時期《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等文鋒芒畢露,直指儒家家庭倫理弊病;后期《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則批判更沉,側重剖析孔子思想被后世權勢者工具化,彰顯歷史辯證眼光,而這也說明魯迅“批儒”矛頭直指政治化、僵化的禮教體系,非全然拋棄儒家核心價值——《狂人日記》里“救救孩子”的吶喊暗合儒家“仁愛”關懷,《采薇》對伯夷、叔齊的復雜筆觸亦透露出對儒家氣節觀的隱秘審視。

最后,高遠東總結道,魯迅這種看似矛盾的態度,根植于其身處近代中國轉型期的雙重使命:作為啟蒙者,他必須猛烈抨擊阻礙進步的舊文化;作為文化重建者,他又無法也無意與傳統徹底割裂,并試圖從中提煉出可用于現代轉化的精神資源。因此,魯迅對儒家的復雜態度,正體現了一位深刻思想家在批判中尋求重建的文化實踐。

高遠東對“魯迅批儒”問題的深度辨析,為我們重新理解魯迅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提供了重要視角。講座結束后,思想的碰撞并未停歇,同學們迅速在云班課APP上圍繞相關議題互動交流,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高遠東教授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東京大學、首爾大學客座教授,兼任北京戲曲評論學會監事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月刊》、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等刊物編委,長期在北京大學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研究領域主要包括魯迅研究、周作人研究以及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思想關系研究。著有《現代如何“拿來”——魯迅的思想與文學論集》等。

作者:張冰冰、杜冰心、張曼迪 / 編輯:茆云杰   審核:李林琳   來源:人文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