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影视资源影视基地在线播放高清版 ,八戒八戒神马影院在线观_DVD免费观看电视剧

熱烈祝賀!我校1995級校友唐衛華教授團隊在Nature刊發太陽電池研究最新進展!

近日,我校1995級校友唐衛華、現廈門大學教授,其科研團隊與四川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德國波茨坦大學以及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研究所(Empa)合作,報道了1 cm2全鈣鈦礦疊層太陽電池的最新研究進展,相關成果All-perovskite tandem 1 cm2 cells with improved interface quality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唐衛華,我校高分子專業1995級校友,北京化工大學材料學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博士,新加坡材料研究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博士后。現任廈門大學南強重點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江蘇省杰青、“閩江學者”特聘教授。任中國能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化學會會員、美國化學會會員、澳大利亞皇家化學會會員,入選全球頂尖前10萬科學家、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主要研究領域為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化學儲能等。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面上項目等國家、省、部級課題30余項;獲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和三等獎。以第一/通訊作者在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 Prog. Polym. Sci., Mater. Today, ACS Energy Lett., Adv. Funct. Mater., 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 Nature Protocols, Biomaterials等國際一流期刊發表SCI論文200余篇,影響因子10以上論文70余篇,入選ESI高被引16篇,熱點論文5篇。論文被SCI他引9500多次。獲國家發明專利16項。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992-y

鈣鈦礦/鈣鈦礦(全鈣鈦礦)疊層太陽電池因制備成本低并有望突破單結太陽電池的肖克利-奎伊瑟理論效率極限而備受關注。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寬帶隙鈣鈦礦子電池仍然存在亟待解決的基礎科學與關鍵技術問題,如界面缺陷引起的開路電壓(VOC)和填充因子(FF)損失,特別是在較大面積的電池上,這些問題尤為顯著,嚴重制約大面積寬帶隙鈣鈦礦和疊層電池的發展。開發合適的方法和電荷傳輸材料改善寬帶隙鈣鈦礦子電池的界面質量對于提升疊層器件的效率及穩定性意義重大。

該研究基于共軛拓展及錨定策略開發了一種具有膦酸基的自組裝單分子層(SAM,即4PADCB)作為空穴傳輸材料,該材料由唐衛華教授課題組設計合成。獨特的空間扭曲結構賦予SAM分子良好的成膜性及表面浸潤性,有利于大面積高質量寬帶隙鈣鈦礦薄膜的生長;同時,拓展的共軛范圍及有序的分子排列增強了界面電荷抽取與輸運,大幅抑制了寬帶隙鈣鈦礦太陽電池中界面處載流子非輻射復合損失。這些優點大幅提高了寬帶隙電池的VOC和FF,并顯著改善了器件的工作穩定性。通過優化,寬帶隙鈣鈦礦電池(孔徑面積1.044 cm2)的最高效率達到18.46%。基于該寬帶隙子電池的全鈣鈦礦疊層電池獲得了經日本電氣安全環境研究所(JET)認證的世界紀錄效率26.4%(該效率被業內權威“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收錄)。此外,該工作采用多種先進的表征手段,深入地探究和分析了寬帶隙子電池及全鈣鈦礦疊層器件性能提升的物理機制,為大面積寬帶隙鈣鈦礦及全鈣鈦礦疊層太陽電池的效率和穩定性提升提供了深刻的見解,也為新型、高效空穴傳輸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廈門大學柔性電子(未來技術)研究院&嘉庚創新實驗室唐衛華教授、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德威教授、陳聰特聘副研究員和瑞士Empa付帆博士(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廈門大學與南京理工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王萬海、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賀銳、2020級碩士研究生易宗錦及波茨坦大學Felix Lang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材料學院張金寶教授及材料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魏坤為此工作的鈣鈦礦埋底界面研究做出貢獻。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嘉庚創新實驗室人才培育項目等經費支持。


來源:北石化校友微信公眾號、廈門大學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