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總工會、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下發《關于授予2023年首都勞動獎狀、獎章和北京市工人先鋒號的決定》,我校機械工程學院先進連接技術與智能裝備研究團隊榮獲“北京市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4月28日,學校在致遠講堂舉行頒獎儀式,學校黨委書記劉穎同志為該團隊頒發榮譽證書和獎牌。這是學校自2008年之后,時隔15年再次獲此殊榮。


先進連接技術與智能裝備研究團隊初創于1992年,持續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重大工程應用,以水下維修技術和移動焊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以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技術自主可控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為己任,取得了一系列填補國內空白的重要科研成果。先后孵化出光機電裝備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能源工程先進連接技術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和深水油氣管線關鍵技術與裝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三個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在水下焊接維修方面,針對海底油氣管線、海軍艦船、核電站水池等關鍵裝備水下構件現場原位焊接維修需求,以國家“十五”863計劃重大項目“水下干式管道維修系統”之“水下干式高壓焊接”子課題研究為開端,持續得到包括國家863重大項目、國防科工委重大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在內的數十項資助。開發了高壓干法、局部干法和濕法水下焊接維修工藝,研制了水下干式高氣壓焊接實驗艙、海底管道干式高壓焊接維修機器人、核電站檢修水下局部干法激光焊接修復系統、基于ROV(無人遙控潛水器)作業平臺的水下結構物濕式維修作業成套裝備,多項水下(壓力)環境在線修復創新成果打破了國外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已經成功應用于中海油旗下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海油工程水下技術有限公司、中核集團旗下的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的工程項目,經濟效益數百億元,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和廣泛的應用前景,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項目成果對于保證相關海洋工程裝備和核電站的長期穩定運行具有重要意義,獲得包括“2022年度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7項省部級科技獎勵。

在移動焊接機器人方面,針對我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裝備制造領域存在的自動化焊接設備短板和“卡脖子”難題,以承擔“九五”863計劃項目“球罐全位置智能焊接機器人研制”為始點,在數十項各級項目的持續支持下,突破復雜工況下移動焊接機器人空間匹配、環境適應、精度控制、質量控制等共性技術,解決了復雜工況下移動焊接機器人“夠不著”、“耐不住”、“走不準”和“焊不好”的難題。成果的技術難度大,創新性強,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約束空間移動焊接機器人構型設計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項目成果應用于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國家體育場(鳥巢)、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陽江核電站,以及超大直徑盾構機、三代核電汽輪機、核退役設施、核燃料控制棒、核島乏燃料池、鉆井固井維修平臺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裝備制造領域。近三年新增產值73.8億元,利潤4.8億元。項目成果獲得包括“2022年度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6項省部級科技獎勵。

在五一勞動節來臨之際,學校工會號召全體會員,學習先進、爭當先進,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堅持首善標準、發揚首創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全力打造新時代首善之區工程師搖籃,以更大作為融入和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
作者:宋兆會 / 攝影:張世英 / 編輯:朱昶安 審核:李林琳 來源: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