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16日,“2025第18屆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華教&德薈杯”增減材復合制造及數字孿生技術創新應用專項賽全國總決賽、數智科技文化節暨AI+3D創新專項賽、2025第6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元宇宙數字化技術創新大賽全國總決賽、2025數智賦能高校學科專業建設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峰論壇”等系列數智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在我校成功舉辦,活動以“數智融合,創見未來”為主題,設置了“節·賽·會·議·展·獎”六大環節。教師賽有430支團隊入圍全國總決賽,增減材復合制造及數字孿生技術創新應用專項賽有164支團隊入圍,AI+3D創新專項賽有107支團隊入圍,總計2000余位師生站在了全國總決賽的競技舞臺。14日晚上,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式,開幕式由我校教務處處長王騰主持,校黨委副書記、校長羅學科參加了開幕式,黨委副書記馮學會代表學校致歡迎詞,工程師學院院長曹建樹代表裁判員宣誓,機器人241班戰株旺代表參賽選手宣誓。


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作為一項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全國性學科競賽,一直致力于推動三維數字化技術的創新應用和人才培養。而增減材復合制造及數字孿生技術創新應用專項,則聚焦于當前制造業的前沿技術,為參賽選手提供了一個展示創新能力和實踐成果的平臺。大賽旨在鼓勵廣大師生積極探索三維數字化技術在增減材復合制造及數字孿生領域的應用,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本次大賽由我校工程師學院聯合教務處、學生處、團委、研究生處、人事處、體育部共同承辦。學校領導對承辦大型全國性學科競賽高度重視,要求工程師學院積極跟組委會溝通。工程師學院黨政領導班子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從賽事籌備到組織實施,各個環節都精心策劃、嚴格把關。工作人員們提前數月開始籌備,制定詳細的賽程安排和應急預案,確保比賽的公平、公正、公開。在比賽期間,他們更是日夜堅守崗位,為參賽選手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

大賽聚焦增減材復合制造及數字孿生技術應用領域,旨在推動三維數字化技術在相關行業的創新應用,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參賽隊伍們圍繞大賽主題,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提交了一系列高質量的作品。這些作品涵蓋了智能制造、工業設計、數字孿生等多個領域,展示了三維數字化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巨大潛力。

在比賽過程中,各參賽隊伍展現出了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團隊協作精神。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作品的設計、制作和展示,通過精彩的答辯向評委和觀眾展示了自己的創新成果。評委們則以專業、公正的態度對參賽作品進行了評審,從創新性、實用性、技術難度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綜合評價。

16日上午,在創源工程實訓中心三層創源匯,舉行了“課賽融通”育人模式創新實踐圓桌交流研討會,研討會有工程師學院院長曹建樹主持,會議邀請了大連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主任、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劉新教授,太原理工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工訓中心主任李衛國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程實踐與創新中心黨支部書記、中心副主任齊海濤教授,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朱洪濤教授,湖南珞佳增材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佩寶先生,共話育人創新、共探實踐路徑,共同推動“課賽融通”走深走實,為培養更多具備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16日下午,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各個獎項塵埃落定。在體育館舉行了2025數智賦能高校學科專業建設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峰論壇暨頒獎盛典,我校黨委書記劉穎,黨委副書記、校長羅學科參加了高峰論壇。我校在此次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郭昱萌、寇昊祺、張志民榮獲一等獎、歐陽翰宏、馬皓然、方子馭、戰株旺、梁范杰、曹巖帥獲得二等獎,丁杰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獎,我校獲得了優秀組織獎。這些榮譽的取得,不僅是我校師生在三維數字化技術領域的實力體現,也是學校長期以來重視學科競賽、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結果。


我校樂團帶來了精彩的表演,為大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樂團成員們用優美的音樂表達了對參賽選手的敬意和對大賽成功舉辦的祝賀,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愛。表演結束后,大賽主辦方為獲獎隊伍和個人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獎杯,對他們在比賽中的出色表現給予了充分肯定。

此次大賽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全國三維數字化領域的師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展示的平臺,也為推動增減材復合制造及數字孿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參與此次大賽,我校師生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學習,拓寬了視野,提升了專業水平。大賽也為學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成功舉辦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系列活動,是學校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學科發展的重要舉措。學校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高校和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加大對三維數字化技術等新興學科的投入和支持,培養更多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丁杰 / 編輯:盧甜 審核:李林琳 來源:工程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