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浙江武林新產品新技術鑒定中心組織召開科技成果鑒定會,對由浙江信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組織,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聯合完成的“異丁烯彈性體綠色可控陽離子聚合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進行了成果鑒定,我校新材料與化工學院院長伍一波教授為該項目的第一完成人。
此次鑒定會采取線上方式進行,會議由浙江武林新產品新技術鑒定中心馬延路處長主持,浙江工業大學高從堦院士擔任鑒定委員會主任,浙江理工大學陳文興院士擔任副主任,青島科技大學張學全教授、四川大學吳錦榮教授、北京化工大學段順教授、華東理工大學劉洪來教授、華南理工大學王朝教授和東北師范大學劉東濤教授擔任委員。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一級工程師燕鵬華高工、浙江信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褚金芳經理、周文祥經理,我校新材料與化工學院金玉順、丁偉、劉若凡老師等成果完成人參加了會議。

鑒定會技術報告匯報

鑒定會與會人員合影
我校伍一波教授代表項目完成單位,從技術背景及產業化關鍵難題、高純聚異丁烯綠色工藝與高溫高濃可控陽離子聚合技術、獨特三維結構星型支化丁基橡膠合成技術、獨特三維結構星型支化丁基橡膠合成技術、技術優勢與創新點和項目取得成果六大方面,向與會專家進行了詳細匯報。我校項目研發團隊基于前期長期積累和數年的努力探索,與合作單位協作,成功開發了高純異丁烯綠色生產技術;發明了高溫可控陽離子聚合技術;開發了高轉化率長周期丁基橡膠綠色聚合工藝;發明了高溶解度、高活性接枝位點的支化劑制備方法;開發了獨特三維結構和高度支化結構的星型支化丁基橡膠產品和其綠色生產技術;發明了端羥基遙爪聚異丁烯制備方法;建成了千噸級分子量窄分布聚異丁烯生產線;發明了高效Fe系絡合催化體系,解決了陽離子溶液聚合催化效率低、低聚物含量高、金屬殘留高的難題;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8篇;已獲授權發明專利23件;制定團體標準1項。
鑒定委員會專家根據已經審閱的鑒定申請報告和聽取的項目技術匯報提出質疑和建議,項目組成員伍一波教授、褚金芳經理等逐一進行了解答和交流。高從堦院士組織鑒定委員會進行了認真的獨立評議,并向項目組和與會人員宣讀了鑒定意見。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技術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陽離子聚合的給電子體調控技術和雙峰分布的星型支化丁基橡膠聚合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同意通過鑒定。
聚異丁烯彈性體是高飽和橡膠的典型代表,具有優異的氣密性、阻尼性和耐熱老化性等,在航空航天、高鐵、汽車、艦船、潛艇等領域具有不可替代性,被我國《中國制造2025》列為重點攻關領域,是高端制造不可或缺的關鍵基礎材料。我國高性能異丁烯基彈性體長期依賴進口,嚴重影響國家安全。目前埃克森美孚、阿朗新科的異丁烯基彈性體生產技術和新產品開發能力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和壟斷地位,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和傾銷打壓,形成卡脖子態勢。為了在高性能異丁烯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和產品應用方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本項目在浙江信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以及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共同努力下,基于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在陽離子聚合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一流的工程設計和研發平臺,同時借助浙江信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丁基橡膠產業化的豐富經驗,形成了從基礎科學問題研究,中試工程放大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穩定生產的產業示范,突破了聚異丁烯系列產品的高性能化、綠色化、資源化回收等系列關鍵技術。通過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形成了具有自主可控的高端聚異丁烯彈性體創新產業鏈生態集群,改善了聚異丁烯品種單一的局面,提升了我國陽離子聚合產業的協同創新能力,解決了國家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的"卡脖子" 問題,為國家和企業應對全球化逆流、貿易保護主義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助力我國"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
(供稿:材料系丁偉;審核:張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