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影视资源影视基地在线播放高清版 ,八戒八戒神马影院在线观_DVD免费观看电视剧

清源書院人文素養大講堂第二十八講: 漢語和中國文學中的佛教影響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各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們日常的語言中,有哪些詞匯來源于佛教?我們熟悉的文學作品中,又有哪些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

   11月16日晚,清源書院人文素養大講堂迎來第二十八講。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言學會理事朱冠明教授為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漢語和中國文學中的佛教影響”的精彩講座,講座由清源書院院長楊榮祥教授主持。按照最新疫情防控要求,朱教授在線上進行講授,我校近200名師生聆聽了講座。

   在講座中,朱教授深入探討了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及佛教對中國文化的重要影響。在漢語中,很多我們熟知的詞匯實際上都來源于佛教,這些詞匯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佛教專門用語,如“般若”“優婆塞/夷”“伽藍”等;二是已經成為全民語言,但還能讓人意識到它們是佛教用語,如“和尚”“菩薩”“羅漢”“地獄”等;三是已經融入到漢語的血液里,人們已不能意識到它們的來源,已經完全融匯到了漢語的詞匯系統,如“世界”“現在”“結果”“圓滿”“莊嚴”“因果”等。很多常用詞語,雖然不是直接來源于佛典,但其形成過程也與佛教的影響有關,如“自己”“開心”“師父”等。

   佛教對中國文學同樣產生了重要影響,如格律詩的形成、白話小說的發展等,都與佛教傳入有很大的關系;甚至白話小說中的一些細節描寫,也能看到佛教文獻的痕跡。

   朱冠明教授主要從事漢語詞匯語法史和佛教漢語方面的研究, 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佛典語言的中國化”首席專家,其專著《〈摩訶僧祇律〉情態動詞研究》(2012年)獲呂叔湘語言學獎一等獎,專著《先秦至中古漢語語法演變研究》(2016年)獲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朱教授在講座中引用了很多同學們耳熟能詳的例子,生動形象地講述中國語言與文學中的佛教元素,使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同學們于線上線下認真聽取了講座,并在云班課上APP上積極開展了討論。

作者:張曼迪 / 編輯:王莉鑫     來源:人文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