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兩委聯合前線雜志社策劃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課專題報道”。10月14日聚焦——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三融四有五聯”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近年來,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黨委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全力打造首善之區工程師搖籃目標,不斷深化“大思政課”建設,探索課堂內外一體聯動的育人新格局。
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在哪里,北石化的‘大思政課’就在哪里;新時代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故事在哪里,北石化的‘大思政課’就在哪里”的理念,北石化積極推進“三融四有五聯”“大思政課”綜合改革,形成系統工作格局,推動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日常思政教育一體化發展。
“三融聯動”匯聚“大師資”
北石化形成以“三融”機制為抓手——融匯育人力量、融通育人環節、融合育人領域,構建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協同育人的工作體系。學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暨學生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推動各部門密切協作,形成聯動格局。
“大思政課”的課堂不再局限于校內,而是延展到更廣闊的社會場域。學校邀請地方黨政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知名專家等參與“大思政課”集體備課與授課。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北京科普發展與研究中心的專家走進課堂講述科學家精神;全國勞模常洪霞、劉宏講述奮斗故事,讓學生在近距離交流中感悟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負責人帶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大講堂進校園”活動,直播觀看人數達96.8萬。
“榜樣進校園、校友講‘大思政課’”等活動也不斷拓展課堂時空,成為師生思想交流的重要載體。通過與各界專家同頻共振,北石化正在匯聚起一支思想厚度與實踐溫度并重的“大師資”隊伍。
“四有創新”搭建“大平臺”
立足學科特色,北石化以“研討有共同平臺、教改有創新舉措、實踐有特色基地、活動有主題品牌”的“四有”模式,從研討交流、教學改革、實踐育人、品牌活動四大維度出發,全方位、多層次搭建多維聯動的“大思政課”育人平臺,推動“大思政課”理念落地,從課堂走向生態。
學校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研究中心、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和協同育人信息化平臺,定期舉辦“思政名家論壇”等,搭建高水平理論研討平臺;在教學層面持續推進教法創新,探索具有北石化特色的“學、思、研、悟、行”五步教學法,將知識傳授、能力提升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培養時代新人。
同時,學校推動課程思政、日常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實施課程思政“一支部一課程一特色”的亮點工程,構建“第二課堂成績單”體系,實現育人成果可記錄、可評價、可呈現。依托首都資源優勢,北石化建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燕山石化、北京出版集團、密云水庫展示展覽中心、房山區官地村等一批“大思政課”實踐基地。打造了“書記座談會”“校長有約”和“紅色搖籃微電影”等“大思政課”品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淬煉思想、在行動中強化信念,不僅豐富了“大思政課”的形式,也推動了課程體系的系統升級。
“五聯行動”打造“大課堂”
“大思政課”在北石化不僅是一堂課,更是一種行動。學校以“聯政府、聯企業、聯學校、聯社區、聯鄉村”的“五聯行動”為抓手,拓展“大思政課”教學資源,持續推動思政小課堂對接社會大課堂。
校黨委書記劉穎親自帶領學生走進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三元基因等企業一線開展沉浸式現場教學;學生在觀演當代昆曲《李佩先生》、排演講述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故事的舞臺劇《碧海壯歌》中,真切體悟科技報國的精神力量。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年均覆蓋學生5000余人次,“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實踐已成為北石化“大思政課”的鮮明特色。
從“理念落地”到“生態生成”
通過“三融四有五聯”的系統推進,北石化已形成“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有效破解“大思政課”協同機制不夠完善、內容銜接不夠和資源拓展不夠的矛盾。
如今,北石化“大思政課”已成為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要載體,呈現出全員參與、全程貫通、全域聯動的育人新風貌。學生上“大思政課”的積極性顯著提升,在服務保障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建黨百年慶祝大會、冬奧會、九三閱兵等重大活動中自覺挺膺擔當。
學校“大思政課”建設成果先后獲中國石油教育學會教學成果二等獎、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入選教育部高校廉潔教育優秀案例、北京高教學會教育教學改革示范案例、北京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創新案例,并榮獲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獎。一堂堂“行走的大思政課”,正在塑造一代又一代胸懷家國、篤行報國的新時代工程師。
作者:劉穎(馬克思主義學院)、吳愛萍、黃小惠 / 編輯:盧甜、茆云杰 / 攝影:張世英 審核:李林琳 來源: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