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是日常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日子,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11月3日晚,清源書院人文素養大講堂第四講開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民間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陳連山以“從科學、倫理和審美角度審視傳統節日”為題,用生動的故事和民俗資料闡釋了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現代意義。講座由人文社科學院名譽院長楊榮祥教授主持,教務處處長戴波、人文社科學院院領導參加講座。

陳教授首先從科學至上主義和強制啟蒙兩個層面重新審核二十世紀對于傳統節日的批判,指出被不斷批判、改造、“移風易俗”的傳統節日面臨著消亡的危險,我們需要本著人人自由平等的原則重新認識傳統節日。

其次,陳教授以夏歷為例解釋了我國傳統陰陽歷法的科學性和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以春節民俗為線索闡釋了傳統節日對道德規范和人倫關系的重新確證;用楊柳青年畫、郎世寧宮廷畫作等民俗資料展現了春節、端午、中秋等重要傳統節日中所體現的人文情懷和審美想象。

最后,陳教授總結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現代意義,傳統節日符合科學道理,同時節日民俗又有助于培育道德觀念、促進改善人倫關系?;诖耍惤淌谡雇爽F代知識分子的理想生活:堅持科學理性,反對愚昧;堅持德行善良,反對丑惡;堅持藝術有趣,反對無趣。

陳教授現場回答了同學關于傳統節日商業化、傳統文化文本變遷的相關問題。參加講座的同學還通過云班課APP進行了熱烈的課堂討論,同學們非常認同傳統節日可以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有同學發布感言說:“聽完陳教授的講座,我對傳統節日有了更深的認識,意識到傳統節日所處的危機,也帶動了我保護傳統節日的心”。


清源書院人文素養大講堂已經連續舉辦四期,來自北京大學中文系、哲學系的教授們從宗教、文學、民俗藝術等角度為帶領我校師生經歷了一次次學術思維拓展和人文素養提升的知識之旅。第五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廖可斌老師“《三國演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主題講座將于11月10日在致遠講堂精彩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