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影的技術變革日新月異。作為一種綜合多種學科的藝術,電影的技術手段異常復雜。那么,在電影藝術創作中,技術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畫面和聲音僅僅只是為了炫染嗎?為什么《黑客帝國》《阿凡達》能夠一上市就在全世界引起轟動?12月8日晚,清源書院人文素養大講堂第二十講開講,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李道新教授以“技術如何思考”為題,對技術在電影藝術中的作用做出了生動而精彩的闡釋。講座由清源書院院長楊榮祥教授主持,近200名師生在致遠講堂聆聽了講座。


講座從新技術帶來的電影革命及其帶給觀眾的哲學思考這一視角出發,以《阿凡達》《黑客帝國》《雙子殺手》等電影為例,李教授向同學們詳細講解了不同技術手段在電影藝術中發揮的作用。李教授指出:“當技術想要思考,電影就開始擺脫其原始的魔力及其奇觀性帶給觀眾的沉迷,從社會學和通俗文化的視野進入美學和獨立精神的范疇。然而,這種試圖以特技傳達某種獨特的哲理或詩性的做法,或以視效創建整體性的象征或隱喻體系的行為,往往就會僭越一般人群的認知水準,挑戰普通觀眾的理解能力,并因票房失敗而為項目本身帶來不小的投資風險。即便如此,在某種程度上,電影及其內蘊的技術和視效,也已經成為當代哲學思考存在、時間與空間以及真實、虛構與信仰等關鍵概念的重要基點。”
李教授在演講中提出了許多引發了同學們思考的問題:電影的故事及其深度,可以脫離它的畫面和聲音獨自運行嗎?電影的高清晰度要求的意義何在?怎么理解“技術本身在說話”?電影的技術變革是如何表現思想的?為什么說電影拓展了時間和空間?這些問題引起了同學們的熱烈反響,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向李教授提問,并分享自己的聽課心得。

李道新教授主要從事中國電影史、影視理論批評、影視文化產業的研究,任《電影藝術》《影視藝術》等雜志編委,是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五個一”工程獎評委、國家電影局審片委員會委員等。他在《文藝研究》《電影藝術》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重要報刊發表學術論文和影視文化評論近300篇;獨立署名出版《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中國電影傳播史(1949-1979)》《光影綿長:李道新電影文章自選集》《影與文:李道新影視文化批評集》等15種學術著作,以及詩集《大地的方向》、散文集《燕園散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