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瑰寶,絕句是唐詩之精華,那么盛唐絕句究竟淵源自哪里?它又具有怎樣的特點?10月12日晚,清源書院人文素養(yǎng)大講堂第二十三講開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錢志熙為我校師生帶來了題為“盛唐絕句藝術及其淵源”的專題講座。講座由清源書院院長楊榮祥教授主持,近200名師生認真聆聽了錢教授的精彩講座。


在講座中,錢教授首先深入分析了絕句的淵源,認為絕句一方面來自于漢人的“古絕”,另一方面源自東晉南朝時代流行的吳聲西曲。“古絕”善用比興,情韻深厚,吳聲西曲風格自然、情深意切,這兩方面淵源共同造就了五言絕句情真、調古的特點。七言絕句形成典范風格是在盛唐時期,與早期七絕不同,盛唐的七絕完全擺脫了初唐應制和無寄托詠物的作風,用七絕來寫詩人自己的真情實感,同時克服體裁和歷史的障礙,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漢樂府和南北朝樂府反映社會事象的傳統(tǒng)。與此同時,盛唐七絕在很大的程度恢復了詩樂結合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講座反響熱烈,同學們紛紛向錢教授提問:絕句為何會在唐朝發(fā)展至頂峰?誕生于唐朝的絕句距離我們的時代已有千余年,但為何仍有強大的生命力?為何仍然會給我們帶來強烈的共鳴?我們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究竟是需要追求個人情感的表達?還是需要引發(fā)共鳴,走向大眾?錢教授對同學們的提問一一作了精彩的解答。
在云班課上,同學們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錢志熙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詩歌史及其相關文化背景的研究,曾出版《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漢魏樂府藝術研究》《陶淵明傳》《陶淵明經緯》等專著十馀種,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00馀篇。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第三屆、第五屆、第十二屆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第七屆、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2012年被評為北京市高校名師,2022年獲北京大學教學成就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