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邊城》的世界,追憶“最后的牧歌”。11月20日晚,清源書院人文素養(yǎng)大講堂第四十九講開講,北京大學中文系吳曉東教授應邀為我校師生帶來了題為“沈從文及其‘邊城’世界”的專題講座。講座由人文社科學院名譽院長、清源書院院長楊榮祥教授主持,我校200余名師生聆聽了講座。
沈從文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也是20世紀繼魯迅之后的中國第二大作家,他創(chuàng)造了中國文壇一個“鄉(xiāng)下人”的神話。沈從文精心打造的“邊城世界”堪稱一個由高超想象力建構的想象的王國,代表了一個詩意的中國形象,具有審美烏托邦的不可替代的意義,也提供了對人類的精神慰藉。

在講座中,吳曉東教授首先介紹了沈從文在中國文壇的特殊地位,接著進一步深入解析了長篇小說《邊城》作為“最后一支牧歌”的獨特價值。小說容納了現(xiàn)在和過去、生存和死亡、恒久與變動、天意與人為等諸種命題,充分營造了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環(huán)境和背景,這一切的構想最終生成了一個完整而自足的湘西世界。然而,這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在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下逐漸消逝,作品中蘊含著深深的挽歌情懷,傳達了對傳統(tǒng)文化消逝的憂思和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

吳曉東教授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擔任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聞一多研究會副會長。著有《象征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與小說家》、《文學性的命運》、《臨水的納蕤思——中國現(xiàn)代派詩歌的藝術母題》、《文本的內外——現(xiàn)代主體與審美形式》等二十余部著作。

講座引發(fā)了同學們對沈從文作品及其文學價值的深入思考。大家熱烈討論并踴躍提問,例如:沈從文的寫作風格流露出一種悲憫情懷、挽歌意緒,是否與其生活經歷有關?現(xiàn)在大學生的閱讀時間少,如何培養(yǎng)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在討論文學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時,地方性文化如果與普適性文化有所沖突,我們應如何看待地方性文化?

同學們還通過云班課APP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進行熱烈的課堂討論。大家紛紛表示,通過此次講座,對沈從文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激發(fā)了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