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承擔著保存、展出、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責任,對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特別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2024年5月18日,人文社科學院黨委到團河行宮遺址公園,組織黨員走進南海子苑囿博物館、大興區博物館,開展“走近大興 閱讀大興”主題黨日活動。

5月18日適逢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團河行宮大興區博物館舉辦玉雕、書畫、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宣傳活動。大興區文物管理所所長侯文學,在現場為大家簡要介紹了團河行宮的變遷歷史,進行了文物保護的宣講,并和學院班子就雙方下一步開展合作進行了探討。文物所還為黨員贈送文物宣傳材料,歡迎大家走進博物館、做文物保護的宣傳員和踐行者。

團河行宮工作人員向黨員們介紹了行宮的具體概況,帶領大家參觀了燕京八絕、北京南海子苑囿文化、大興歷史文化等專題展覽,博物館內一件件文物,無言地訴說著大興的過往;團河保衛戰、安定保衛戰......圖文并茂地展示出大興人民的英勇;科技與傳統的結合,再現了大興的昔日美景。黨員們一邊走一邊看,沉浸式感受大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璀璨的革命傳承。


今年的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點強調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5月17日全國旅游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參觀過程中,黨員教師紛紛表示感悟頗深,并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要求,結合自身專業,就科技賦能文旅發展,加強文旅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等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

在鑒止書屋,王玉海教授以“行宮的變遷”為主題,為大家進行了授課。他為黨員們詳細介紹了行宮的歷史演變、分類、功能,用生動的語言、有據可查的史實,深入淺出的解析,為大家呈現出輝煌的行宮畫卷。


黨日活動還圍繞《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開展專題學習,與會黨員逐字逐句學原文、悟原理。大家一致表示,要切實做到學紀、知紀、明紀、守紀,率先垂范做干凈擔當的優秀黨員。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家強。博物館承載著歷史,凝結著記憶,是看得見的民族精氣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與脈。在國際博物館日之際,開展此次活動,是人文社科學院師生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和再學習。教育者必先先受教育。此次團河行宮遺址公園之旅,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這座歷史悠久的皇家園林,也對我國悠久的皇家園林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團河行宮是南中軸線延長線上的一部分,它見證了我國歷史的發展,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記憶。通過此次活動,大家堅定了立足大興、扎根大興、服務大興的信心和決心,更加明了自己肩負的學習文化、傳播文化、創新文化的使命。大家紛紛表示要引導大學生繼續探索北京的歷史文化,了解和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團河行宮始建于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是清代帝王到南海子游幸狩獵或到晾鷹臺閱兵駐蹕之所,占地面積約266680平方米,內原有各類殿房600余間,其建筑體現了中國南方與北方園林藝術特點,對研究清代皇家園林建筑提供了參考資料。2001年7月12日,團河行宮遺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3月27日,團河行宮遺址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