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向后、向下的通俗文學,更深、更廣地影響了中國古代普通民眾的價值觀、倫理觀。11月10日晚,清源書院人文素養大講堂第五講開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廖可斌以“《三國演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為題闡釋了通俗文學經典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重要意義。講座由人文社科學院名譽院長楊榮祥教授主持。

廖可斌教授首先從通俗文學經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出發,提出《三國演義》作為世代累積型作品,在反映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高度典型性;反過來,《三國演義》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及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次,廖教授分別介紹了元朝刊本《三國志平話》、明朝嘉靖元年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明末清初的《三國演義》三種版本的“三國”開頭所體現的因果報應論、天命論和歷史循環論,并解釋了歷史循環論在中國古代形成并流行的原因。歷史循環論既有睿智與神秘主義混合、委人力而聽天命的消極方面,也有居安思危、否極泰來及超越人生與歷史對于中華民族綿延不息的積極作用。

之后,廖教授用生動的故事詳細解析了劉備形象與中國古代的“仁政”理想、關公形象與中國古代的尚“義”觀念、諸葛亮形象與中國古代的智慧模式三方面內容,并分別闡釋了“劉備”何以成為古代百姓期待的仁義楷模與文化符號,關公義、勇、威、驕形象與關公崇拜盛行的關系,以及諸葛亮形象在崇尚知識和智慧、勤政廉明等方面的當代意義。

最后,廖教授總結說,《三國演義》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小農經濟時代的歷史觀、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當代人應辯證地看待《三國演義》文化內涵的價值與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