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晚,清源書院人文素養大講堂第八講開講,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彭鋒以“美學與美好生活”為題,通過藝術理論和藝術作品兩條線索,闡釋了審美經驗對美好生活的重要價值。講座由人文社科學院名譽院長楊榮祥教授主持,人文社科學院院領導、教務處領導、旅游與會展系老師等一同參加了講座。

彭鋒教授首先從美學定義出發,指出中西方美學定義的共通之處在于美是最清楚明白的現象,美、感性認識和藝術是美學研究的三個主要對象,對美的欣賞能夠培養真善美的生活方式。
之后,彭教授通過對不同國家出土的相似制式歷史文物的對比介紹,解析了中西方藝術作品在氣韻和形式上的差異及藝術史不同的演進方向。基于此,彭教授提出了影響審美判斷的三個要素:生物法則、文化習慣和個人策略,進而從審美化生活的歷史角度,揭示全面審美化進程對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積極意義。彭教授認為,美是最清楚明白的現象,做到審美創造、審美移情、審美愉快時,就擁有了審美化生活,也就擁有了美好生活。

此外,彭教授還從批判的視角反思了日常生活中追求平均美、品牌符號影響審美等現象,指出恢復審美敏感力對個人生活趣味的重要性,進而提出美好生活的三要素:生、愛、樂——生是一種創生,愛是一種融合,樂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比滅優先,愛比恨優先,樂比憂優先。
最后,彭教授總結說:一個擁有美好生活的人是一個生動之人、豁達之人、快樂之人,一個充分展示自身內在氣質之人,因而是具有完整人格和獨特風格的人。

彭教授現場回答了關于當代大學生追逐流行缺乏獨立審美能力等問題,同學們在云班課上就美學對美好生活的影響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圖片:何震坤
審核:王榮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