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7 日晚,“清源書院藝術素養大講堂” 第十六講在清源小劇場開講。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長聘副教授、美術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美國哈佛大學藝術與建筑史系博士,北京大學古代東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員賈妍老師擔任主講,為100余名師生帶來一場題為《埃及新王國石片與紙草畫中的擬人貓》的精彩講座,人文社科學院馬琳博士主持講座。

賈妍老師聚焦新王國時期代爾?��������麥迪納工匠村出土的石片與紙草畫上的擬人貓形象,指出這些以“動物卡通”形式呈現的圖像,打破了古埃及藝術莊嚴靜穆的刻板印象,展現出了一個充滿世俗趣味與創作自覺的平行宇宙。她從物質載體與創作主體的雙重維度展開討論,通過分析工匠群體在日常媒介上、私密語境中對社會現實的隱喻解構,深入發掘古代藝術研究中長期被遮蔽的“作者視角”與“底層創新”。賈妍老師表示,這些擬人貓形象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承載了工匠們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為理解古埃及社會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講座中,賈妍老師結合具體的石片與紙草畫案例,詳細解讀了擬人貓的形象特征、象征意義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她指出,工匠們在這些日常使用的載體上,以輕松幽默的方式描繪擬人貓,使其具有人類的行為和情感,既體現了古埃及人對貓的特殊崇拜,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場景和文化觀念。這種研究視角的轉換,讓古老的藝術作品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為古代藝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互動環節中,師生們圍繞“古代藝術研究中如何挖掘底層視角”“現代視角下如何解讀古埃及藝術中的世俗元素”等問題積極提問。賈妍老師結合自己的研究經驗,逐一進行了解答。她強調,在古代藝術研究中,不能僅僅關注精英階層的作品,也應該重視普通工匠的創作,這些作品往往能更真實地反映當時社會的多元面貌。同時,她鼓勵學生們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古代藝術,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發現其中蘊含的豐富內涵。

賈妍老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與古代埃及藝術與建筑史,在該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造詣。她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深入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歷時兩個半小時的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賈妍老師以扎實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研究視角,帶領師生們走進了古埃及藝術的另一個世界,為大家理解古代藝術提供了全新的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