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0 日晚,“清源書院藝術素養大講堂” 第十五講在清源小劇場開講。中央戲劇學院戲劇學系黨支部書記、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陳敏教授擔任主講,以“戲劇藝術之美”為題,為 100 余名師生帶來一場關于戲劇審美的精彩講座。講座由人文社科學院馬琳博士主持。

陳敏教授指出,戲劇作為融合文學、表演、舞美等元素的綜合藝術,其審美價值的核心在于“人物”——既包括劇作家塑造的劇本人物,也涵蓋演員在舞臺上呈現的人物形象,二者共同構成戲劇人物的完整譜系,決定了作品的藝術高度。她強調,戲劇藝術之美凝結于人物生命的關鍵瞬間,如《哈姆雷特》中 “生存還是毀滅”的靈魂叩問,將人性的矛盾與掙扎推向極致;潛藏于人物情感的波瀾皺褶里,像《雷雨》中周萍與四鳳的復雜糾葛,通過臺詞、動作與肢體語言的交織,展現出強烈的情感張力;更通過具體場面中人物“合情合理卻異于常理” 的行動得以彰顯,例如《趙氏孤兒》中程嬰獻子的悲壯抉擇,既突破日常邏輯,又符合人物性格與戲劇情境的內在必然,成為戲劇迸發美學光芒的原動力。

陳敏教授結合《俄狄浦斯王》《牡丹亭》等中外經典劇目,通過劇本片段朗讀與舞臺表演案例,生動闡釋了戲劇人物如何在沖突中展現審美價值。她認為,戲劇人物的塑造需兼顧 “文學深度” 與 “舞臺表現力”,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劇作家賦予人物靈魂與思想,演員則通過肢體、語言將其具象化,共同在舞臺上完成人物的 “二次生命”。
互動環節中,師生們圍繞 “AI 技術對戲劇人物塑造的影響”“傳統戲劇人物如何契合當代審美”等問題積極提問。陳敏教授結合研究經驗,提出 “技術可賦能戲劇表達,但人文內核始終是戲劇的靈魂”,鼓勵學生從經典劇目中汲取人物塑造的本質規律,同時關注時代語境下戲劇審美的創新表達,讓傳統藝術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歷時兩個半小時的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陳敏教授以扎實的理論功底與豐富的實例解析,帶領師生深入戲劇人物的審美世界,為理解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提供了專業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