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君子”?先秦君子如何通過“立言”推動社會文化發展?11月6日晚,清源書院人文素養大講堂第四十七講開講,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過常寶教授應邀為我校師生帶來了題為“先秦君子文化和立言傳統”的專題講座。講座由人文社科學院黨委書記王榮霞主持,我校200余名師生聆聽了講座。
“君子”代表了春秋時期一個正在崛起的新興文化精英陣營和一種新型的人格理想,君子文化是傳統禮樂文化理性化突破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儒家學派的先驅。春秋君子將“立言”納入“三不朽”,與“立德”“立功”相提并論。“立言”的形式標志為“信而有征”,也就是通過征引經典的方式獲得話語權。“信而有征”的話語方式對中國文化傳統有著深刻的影響。

過常寶教授從先秦“君子”釋義講起,認為知悉禮儀、熟悉古史和前代文獻,傳承巫史文化并且能夠創新社會價值規范之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君子”們通過“立言”表達其介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志向和自信,并通過“立言”開展了新的意識形態建設,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和觀念,推動了社會文化的發展。

過常寶教授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高層次人才,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教育部中文專業教指委委員。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河北大學副校長。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文獻研究,出版有《楚辭與原始宗教》《原史文化及文獻研究》《先秦文體與話語方式研究》《制禮作樂與西周文獻的生成》《依然舊時明月—唐詩宋詞中的生命和情感》等學術著作近二十種,發表論文百余篇,先后獲教育部、北京市各類學術、教學獎項十余次。

講座引發了同學們對君子文化與“立言”傳統的深入思考,同學們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并提問:“三不朽”表達了三個不同階層的價值追求——天子立德,諸侯立功,大夫立言,那么作為平民階層,該如何追求“三不朽”呢?君子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怎樣的影響?對現實社會又有哪些啟示意義?中國傳統文化話語形態有著怎樣的特點?中西方話語形態有怎樣的不同?過教授對這些問題一一作了精彩解答。
同時,同學們還通過云班課APP發表自己的觀點,進行熱烈的課堂討論。

